將用家引進到設計過程去的一些工作坊。

第二天:從文化研究到設計

梁町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匯報內容

梁町選擇從一個工業設計以及一個設計教育從業員的角度出發,去參與是次之討論。透過回顧近數十年國際設計及工業的大環境,梁町解釋了社會性的議題為何會成為了設計所關心的事。透過分享他的一些經驗,他介紹研究為本設計所需要的一些特有方法。

透過剖析全球經驗環境的趨勢,梁町指出了世界經濟正在經歷一個轉變。現在無論是設計工業或是教育都要去考慮有關可持續發展 (無論是對社會性或是環境而言) 的問題。一個社會學習的過程,必須由設計帶動,使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性轉型變得可能。於是乎設計的目標亦都經歷一個由 P到C的轉變:由個人喜好 (Preference) 到必須之事 (Compulsory) 的轉變。但是梁町亦指出,這種巨大的轉變對於設計工業來說並不是一種威脅,而更可能是給予行業創新的一個機遇。而事實上設計亦開始因應這個環境而發展出新的策略。

梁町介紹了他現正採用的一些方法及工具。首先便是如何令本地的用家可以參與設計過程之中。一般來說,梁町都會先辦一系列的工作坊,讓使用者參與在意念的起草中。這對於方案最後是否適用當地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強調令方案為當地人接納及接受是非常重要的,而他亦會與他的團隊去搜集民間一些具創意的方法。當有了初步的構想後,設計師便要開始設計方案運作程序,並將之化為圖表或流程等視覺語言。隨之便是使用者經驗設計及呈現方案實行的實際情況的工作。到了方案實行的階段,需要設計一個更為仔細的產品--服務系統。這同樣需要化為視覺語言,以協助不同參與單位的溝通。在方案正式於市場實行之前,一些如宣傳海報等,面向一般大眾的設計工作亦是必要的。

這個流程闡明了設計怎樣可以在解決一些社會性的需要上起到主導的作用。但最後梁町再強調,他所介紹的流程模式只是一個例子,而不是一個模階,所有方案的設計及實行都應該針對該地的文化脈絡。

 

講者簡介

梁町自於80年代後期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及英國Royal College of Art後,便於亞洲及歐洲等地從事工業設計。他曾參與Philips、HP、Alessi、Eckart+Barski、Huawei及Cuckoo等品牌作產品研發工作。又曾獲多個設計獎項,作品亦曾於歐、美及亞洲各地展覽及刊登。

梁町於1994年回港及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現為助理教授、工業及產品設計學科副課程主任、及亞洲生活風尚設計調研小組主管。梁町的研究範圍主要以在可持續設計及現代設計的思想及實踐中復興中國文化。他亦參與多個國際團體的有關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包括中國可持續網絡、可持續設計國際推廣小組、O2 Global-Net,及合編《持續之道:中國可持續生活模式的設計與探討》一書。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