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7年7月4至6日
 時間:7月4日 晚上7至10時 / 7月5日 下午2至5時 / 7月6日 晚上7至10時
 地點: 香港理工大學蔣震劇院
 費用: 全免,須預先登記留位 (現已開始報名)
* 研討會以英語主講,附粵語即時傳譯


有關講者資料及簡報內容,請參閱研討會報告

第一天
7月4日 (星期三),晚上7至10時
設計的另類模式

香港理工大學蔣震劇院

民間蘊藏大量的資源,包括人才技術到物料;怎樣融合新意念和地區的生產製作,是資源增值,也是社區活化。設計師如何從概念、物料、合作伙伴及生產模式上,重新思考,進行改革,發展「另類」設計。

主持:

Remi Leclerc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講師)

 

講者:

Jeanne van Heeswijk
策動多個社區計劃,推動不同領域的資源互通,及市民平等參與

Jan Jongert
善於利用二手物料,循環再用於建築及室內設計、傢俬之上

李宇軒 Brian Lee
本地設計師與工匠合作個案,以既有傳統技術發展新的應用

Joep van Lieshout
以設計流動居所以聞名,探索不一樣的生活模式

Jeroen Verhoeven
與手工藝者合作,改革舊有的生產模式

第二天
7月5日 (星期四),下午2至5時
從文化研究到設計

香港理工大學蔣震劇院

民間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及智慧,往往與專業人士所想像的有距離。在「以人為本」的前題下,設計師和藝術家就社群獨特的文化背景及生活習性,去進行針對性的研究。這不單是設計攸關,也是日常生活的價值觀的呈現。

主持:

曾德平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Para/Site藝術空間及Habitus設計空間創辦人之一)

 

講者:

Yane Calovski
搜集民間地道的文化資料,如歌謠、故事,作為創作的素材

Daniela Paes Leao
以錄像研究新移民的生活文化,檢視社群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Frederik Molenschot
從人與環境關係出發,設計結合工藝與科技

梁町
研究市民自發的新應用模式對設計的啓示

第三天
7月6日 (星期五),晚上7至10時
設計社群參與機制

香港理工大學蔣震劇院

設計其實並不止於物件之上,更可以是有助發展社群參與的方法。機制不一定要談政策、談硬件,也可以從小處著眼的,例如改變一些成見、一點點的環境,重點是怎樣設計市民參與的介面。

主持

葉蔭聰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學院士,獨立媒體(香港)創辦人之一)

講者:

Dennis Kaspori
地區「感情指數」網上股票市場,集體反映個別社群觀感

Mauricio Corbalán
以網上「角色扮演」的討論平台,討論有關公共政策

Rudy J Luijters
以園藝改善社群融和

Elena Simons
以嬉笑作媒界,天馬行空的互動方式

羅健中
從社區研究開始,締造參與性的可持續建築計劃

第四天
7月7日 (星期六)
設計工作坊

工作坊一:「Superuse」

導師: Jan Jongert (2012Architecten)
Remi Leclerc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講師)
時間: 7月7日 (星期六),上午10時至下午1時
地點: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內容: Jan Jongert將會介紹有關「Superuse」的概念及其應用。夥拍Remi Leclerc,他們將會與參加者一同從發掘物料的可能性,從概念集思、繪圖、實驗物料的可塑性,以至結合其他物件去制作成新物品。

工作坊二:製作「香港指數」

導師: Dennis Kaspori (The Maze Corporation)
時間: 7月7日 (星期六),下午2時30分至5時30分
地點: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內容: 各式軟件及互聯網的發展大大提高民主(都市)的發展,它們讓更多人可以發聲,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及增進公眾討論。但如何可以有效地分析、分類那些千頭萬緒的意見,成為集體建議?工作坊將與參加者一同討論、分析,探討建立民意機制的可能性,創造「香港指數」。